Moments-Jul-Sep-2025
Jul 4, 2025
Openstack 太坑爹了,部署了一个测试集群,发现所有 vm 都卡在 scheduling,各种操作都试过了,没有什么思路。
现象是 nova 服务在对 vm 进行 schedule 之后就卡住,尝试如下方向:
- 查看 nova-conductor 服务日志,没有报错
- nova-compute 节点也没有收到任何信息,打开 debug 日志也没看到任何 vm 调度过来的痕迹
- nova-scheduler 日志内能看到调度器正常工作并选定一个节点
- glance 服务没有任何异常迹象
- 打开 rabbitmq 的 trace 日志,没有什么新的内容,似乎无法看到消息队列内的每一条消息
- 找到了一篇很高质量的博客,OPENSTACK 新建实例无限SCHEDULING, 详细讲述了一种可能导致永远 scheduling 的机制,但是经过仔细检查,并非是此问题。
最后的最后,我发现自己傻逼至极,在配置的如下部分禁用了 conductor,导致没法实现透过 conductor 向 nova-compute 通信,改成 false 就好了....
[conductor]
#
# Options defined in nova.conductor.api
#
# Perform nova-conductor operations locally (boolean value)
use_local=true
当然此处如果 controller 和 compute 节点同时使用 true 估计也是能用,但是我懒得再去验证了,太恶心了。
Jul 6, 2025
陀思妥耶夫斯基《白夜》:这是我最近在西西弗偶然看到的32开本小书,单纯喜欢这样的口袋本,可以随时阅读,所以就一口气采购了好几本。书篇幅很短,基本上一次长途地铁就可以看完,故事也特别简单,讲的就是一个落魄孤独的青年在遇到一个心有所属的年轻女子后,发生的数次会面与交谈。
在过程中,女子一度表示自己可能已经被心上人抛弃,作为一个情感替代,可以勉为其难接受男子作为其恋人,而如此畸形的一份爱情,男子仍然选择接受,就在他满心欢喜地期待着爱情到来之时,女子的心上人忽然出现了,而女子毅然选择与这位失踪许久又忽然出现的心上人离开。
我读到这个故事,脑袋里浮现的就是“舔狗”、“备胎”之类的词汇,只看到了被抛弃的痛苦与遗憾,因为我的大脑已经被肤浅的流行文化和功利主义的社会腐化了。
而封面上的一句话可能才真的能点明故事的精髓:“整整一分钟的快乐,难道即使在人的一生中还不够吗?”,这句话听起来十分矛盾,一分钟用“整整”来修饰,一生又和“即使...还不够吗”搭配在一起,说明在一分钟的快乐是一个很长的时间,一生则是一个不太长的时间。
爱情的乐趣出现在尘埃落定之前,因为若结果是成功,你将会收获一段庸俗又枯燥的生活;而结果若是失败,你将会收获一段或长或短的痛苦时光,只有在尘埃落定之前,你有整整一分钟的快乐!
Jul 16, 2025
夏目漱石《心》: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小故事,却精准刻画了日本人那种近乎“人均精神病”的极端压抑状态。
“我”结识了一位看似富裕又闲适的大叔。熟络之后,他向我讲述了自己年轻时的往事:当年,他与朋友合租一间房,同时爱上了房东的女儿。可他始终不敢向朋友挑明心意。最终,他抢先一步表白,而朋友却因此自杀。大叔将朋友的死归咎于自己。多年后,他在天皇驾崩之际,选择了自杀。
这个故事中,至少有三处令人费解:
- 为什么喜欢同一个女子,却不敢与朋友摊牌?
- 为什么朋友的自杀,要由自己背负责任?自己仅仅是抢先表白而已,没有太大的过错。
- 为什么自杀的时刻,要与天皇之死产生联系?
这正是典型的日本式心理:生活在极度压抑中,不敢表达真实想法;面对冲突,习惯退让与回避;过度自卑、自责;最古怪的是在这种卑微的躯壳里,还有一颗偏爱宏大叙事的心,以至于会把天皇的死当作天崩地裂的大事。这本书将这种压抑、扭曲的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
夏目漱石的文风平静而细腻,能不动声色地讲述,却让人读得兴致盎然。
Aug 7, 2025
我买的 1Mbps 的 vps 不知道用来做什么,所以我就部署了一个 syncthing relayd,免费共享给社区使用。 一晚上就跑了 7GB 流量 搞这个有两个目的:
- 废物利用,方便他人
- 做蜜罐,让那些用社区资源却同步大量文件的人感受到 1Mbps 的痛苦
Sept 25, 2025
西方开始普遍承认巴勒斯坦国 但事实上,巴勒斯坦自古以来都不是一个国家,应许之地在数千年以前就属于以色列,中间被土耳其,罗马,英国统治。巴勒斯坦民族从来没有自决建立起属于自己民族的国家 巴勒斯坦人始终执着于要完全杀光以色列人,在两国方案提出之初,是巴勒斯坦人首先反对而错失良机
西方国家选择承认巴勒斯坦,主要还是一个很简单的策略,远交近攻 巴勒斯坦距离西方相当之遥远,纵容此处的极端主义民族发展,有利于牵制远方的力量,这与西方人支持新疆西藏原理是一样的,隔着半个地球的新疆和西藏跟西方人屁关系没有,但是支持这样的反对势力能够牵制中国,这就是最大的价值。
加沙地区是一个很恐怖的地方,2009年人口数量是 160 万,十几年过去了,疯狂增长到了200多万,可见这个地方不光不像网络视频展示的那么可怜,反而粮食充足出现过度繁殖的现象,加沙地区的人口密度远超北上广深之类的大城市。 这么多的人口,加上恐怖主义的土壤,如果再有现代国家的支持,后果不可想象。
以色列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以色列统治下的阿拉伯人并没有受到系统性的迫害,与其让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恐怖主义带着一群人过贫穷的生活,不如跟优秀的民族共同过美好的生活。 如果单纯因为民族不同就必须要建立一个国家,就必须拥有一片土地,那我们每天找文科生创立新的民族,就能建立很多新国家了。
现在巴勒斯坦即使建立了国家,后续肯定还会因为自己的作死而丢失领土,因为巴勒斯坦很弱小,根本就没有抗衡以色列的能力,但是他的立国的根本目的就是杀光以色列人,而非和以色列人和平相处。 所以他只有一种选择,就是搞高杠杆,以小博大,疯狂进行恐怖袭击。
新闻媒体在有意识的袒护巴勒斯坦,还有那些什么死亡人数的统计,看起来都觉得很可笑,区区一年多的战争,他们居然给加沙地区统计出了几十万的死亡人数,集中引领搞机械化大屠杀也屠的没这么快 这些统计数据从直觉上来看,至少是连便秘憋死的和哈马斯自己迫害死的都统计进去了才有这么多。
民族自决确实是当今世界的主流共识。但是巴勒斯坦绝对不是这么简单,如果应许之地的阿拉伯人想要建立国家,世界就要承认他,那哈马斯作为这个国家的民选领袖,控制了一块飞地,与代表中央的法塔赫政府势不两立,是不是也要建立一个国家? 这样又有新的政治创新出来了,可以搞一个三国方案。
目前的《国际法》将主权国家定义为拥有长住人口、确定领土、一个政府和与其他主权国家建立关系能力国家。 巴勒斯坦看起来都满足了,但是巴勒斯坦的军队毫无实力,全靠外国的势力支持,很快就无法确保其领土的存在。 此外还有很多地方比巴勒斯坦更加符合此定义,比如缅甸北部,还有某些岛国。
归根结底,其他国家是否承认这个国家只有象征意义,没有任何实际作用。
以色列在历史上灭过其他国家,也被其他国家团灭过,他们本就不需要根据外邦的言语来确定自己的行事准则,没有以色列刮骨疗毒,等这种恐怖势力散开的时候,再次出现城市中心500米以上的高塔倒塌的时候,白左肯定是默不作声的。
Sept 28, 2025
《涅朵奇卡》是一部陀思妥耶夫斯基没有写完的作品,近来读完了这本半截书。
在不长的篇幅中,陀就写出了很多值得细读的情节,也塑造了许多值得深挖的人物。 涅朵奇卡作为一个母亲被继父杀死的孤女,幸运地被一位慈爱的公爵收养,在这之中就有一段描写涅朵奇卡和郡主卡佳的同性爱情的故事,但是这种爱情夹杂了许多的复杂因素,卡嘉是贵族小姐,涅朵奇卡是孤女,两者身份悬殊。卡嘉甚至有意无意地去揭开涅朵奇卡的伤疤,嘲笑她贫穷的家庭和身为孤女的身份,通过这样的情感虐待来保持自己在两人的关系中身居高位。
涅朵奇卡似乎没有表现出太多不悦,也为因此而对卡佳产生过多的反抗,是她真心不想反抗,还是碍于身份悬殊不能反抗,不得而知。但是那种寄人篱下的苦楚,真的经历过的人必然感同身受,陀对于人的心理的描写极为细腻,读起来有极强的代入感。
此外还有卡嘉的姐姐亚历山德拉·米海洛夫娜,她和丈夫处于一种畸形的虐恋中,而她那封私藏的情书又代表着一段如何的爱情故事?公爵到底有什么故事,他们一家前往和涅朵奇卡分别八年发生了什么,重逢之时卡嘉和涅朵奇卡是将会是如何继续她们的感情?
这一切都不会再有答案,因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写了一半的时候因为看共产主义的反动书籍被判死刑,在执行死刑之前被改判为送到西伯利亚挖土豆,然后是被抓去当兵,等他再次开始写作的时候,早已对这个无聊的故事失去兴趣。